行为偏差系列(五):确认偏差
“确认偏差”:“我自己最清楚!”
前几篇文章我们相继为大家介绍了“过度自信偏差”、“损失厌恶偏差”、“近因偏差”这些常见的行为偏差,并就其对投资行为方式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我们今天的话题将围绕“确认偏差”展开。
什么是“确认偏差”:
试想一下,你某天对周遭事物的反应或许略显敏感,一去上班就莫名觉得周围所有同事的工作表现都比你出色,你随之而来的情绪就是担心下一个重要项目自己可能无法获选参与;而就在这个时候,你领导又忽然和你说要共进午餐,这时候你会怎么想?如果你下意识认为领导要借此机会批评你“糟糕的”工作表现,这正是“确认偏差”在作祟。
上述情况中的你已经忽略了所有的积极可能,取而代之的是奋力寻找那些支持自己消极想法的消极证据、并沉溺于这样的情绪之中:我领导想见我,肯定不是什么好事,这就恰恰验证了我之前的想法——我的工作表现不如人意!然而,你领导想见你,同样可能只是想和你聊聊,甚至是告诉你一些好消息——说不定你已被委以重任去负责一个重要项目了呢!
寻找支持自身理论的事实证据
对并不喜闻乐见的事实选择自行过滤,在很多时候可能无伤大雅,然而一旦涉及投资领域,情况可能就大为不妙了。试想当你审视自己的长期资产配置(股票、债券等投资占比)之时,你考虑到市场估值较高已有时日,于是你决定锁定部分收益。然后,你就开始自行调研、阅读所有能够证实自身观点的内容,而其他任何与之相左的文章你都视为出自菜鸟分析师、观点站不住脚,因此不以为然。结果,你的投资风险倒是真的降低了。
虽然寻找支持自身理论的事实证据,其结果或好或坏,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并没有通盘考虑所有的事实情况就做了决定,你只是有选择性地得到了自己曾经想要的结果。然而,我们不要忘了:让自己短期之内感觉良好的结果长期来看未必亦然。
“确认偏差”不只是个人投资者会碰到的问题——因为倾向于招募想法相似的同僚,专业基金经理也可能难以幸免于此:每每需做投资决策之时,他们往往更可能同意彼此的意见,而不是寻求异议、分析真实情况。
下次考量投资之时,请一定提醒自己:我是否已经评估了所有的事实情况?这样做未必能够确保投资成功,但确实能够提高投资成功的概率。
*风险提示
以往业绩表现并不能保证未来收益。所有投资均有风险,包括可能损失投资本金。
*676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