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投资正盛,投资者应如何把握持有成本?
近年来,全球流入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的资金急剧增加。ETF也凭借其灵活性、多元化、低成本和潜在的税收优惠,助力投资者获得成功。截至2022年底,中国沪深两市共上市734只非货币ETF产品,资产规模共计1.34万亿元,较2021年末增长2399亿元,增幅超两成,数量和规模均创下新高。
随着ETF日益赢得更多投资者的青睐,其交易策略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例如在持有成本方面,以美国市场为参考,计算ETF的总持有成本看似简单,只需将其费率和买卖价差1 (或是申购/赎回费用)相加即可,但这一计算方式忽略了一个关键要素——时间:持有ETF的时间越长,其费率对ETF回报的影响就更加显著。
ETF的买卖价差固然重要(尤其对于短期投资者来说),但其费率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无论投资者持有的是股票型ETF还是固定收益类ETF,都不能忽视其费率的影响。下面我们将以美国市场的ETF交易案例为参考,为投资者详细解读ETF持有成本的计算方式(包含买卖价差在内)。
本文重点关注报价价差范围内进行的小额交易,暂不涉及可能对ETF市场价格产生影响的大额交易;溢价和折价2的因素也不列入我们此次的讨论范围,因为其可能随着市场波动而发生较大变化。如下图所示,ETF费率的重要性取决于其持有期限的长短。
案例解析:股票类ETF的成本计算
本部分将以美国市场交易规模较大的两只股票类ETF为案例,在此我们用ETF A和ETF B来指代。通过持有上述两只ETF,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单只ETF参与指数中所列股票的投资,并追踪该指数的涨跌表现。
在持有期限为一年的情况下,ETF A的费率为0.03%(或3个基点),而ETF B的费率为0.0945%(或9.45个基点),是 ETF A费率的三倍有余。但ETF B的平均“往返交易”价差(即买入和卖出ETF时交易成本的总和)为0.39个基点,仅为ETF A平均往返交易价差(0.83个基点3)的不到50%。
表面上看这两只ETF的初始持有成本并不相同,其价差和费率之间的差异较大。在综合其交易成本和费率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计算并比较两只ETF的盈亏平衡点:当买入和卖出ETF的时点之间相距26天及以上时,ETF A的低费率优势才会有所显现,如下图所示。
不仅如此,ETF A的低费率优势在达到盈亏平衡点之后愈发显著(ETF A和ETF B的斜线距离随购买天数增加而不断扩大)。在持有ETF A超过26天之后,其成本优势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大,此时,相比于持有ETF B,投资者持有ETF A所获得的回报更丰厚。
案例解析:固定收益类ETF的成本计算
在固收ETF方面,我们以两只美国国债ETF为例,即某1-3年期国债ETF(下文称为“ETF C”)和某短期国债ETF (下文称为“ETF D”),后者提供1-3年期国债风险敞口。这两只ETF的往返交易盈亏平衡点为17天,即持有期限为17天或以上时,投资ETF D的成本将低于投资ETF C。ETF D的年费率为4个基点,而ETF C的年费率为15个基点;ETF D的交易价差为1.70个基点,略高于ETF C的1.21个基点。1
如上文所述,在达到盈亏平衡点的情况下,较低的费率就成了决定ETF回报的关键因素。在ETF C和ETF D的对比中,持有期限(天数)越长,ETF D的低费率优势就会愈发显著。文中案例的盈亏平衡点也表明,这一费率优势只需持有数天便能让投资者受益。
总结:复利回报是ETF投资的一大关键
注:
1买卖价差是指在二级市场上买方为购买股票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买入价)和卖方为卖出股票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卖出价)之间的差额。
2溢价和折价是ETF交易价格与其相关证券的资产净值之间的差额。
3资料来源:彭博社。本文所示买卖价差为2022年每个交易日的时间加权平均值。这些买卖价差不仅反映了市场开盘和收盘时的价格波动,还反映了美联储加息和俄乌冲突等重大事件的影响。
- 所有投资均涉及风险,包括可能损失本金。多元化投资并不能确保盈利或避免亏损。
- 债券基金受到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影响,利率风险是指债券价格因利率上升而整体下跌的可能性;信用风险是指债券发行人无法及时支付利息和本金的可能性,或者对发行人支付能力的负面看法导致债券价格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