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改革机会窗口出现,中国应把握时机开拓未来
提到中国经济,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得到的反应都不一致,有非常热情的,也有相当谨慎的。但无论你对中国决策者及其制定的政策看法如何,有一点是无可否认的:中国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已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但至少目前而言还不确定的一点,就是前方的路径。
中国就像一名赛跑选手,在经历了最初肾上腺素爆发的阶段后,发现自己的速度有点放慢了,开始担心自己的耐力,又急于避免突然跌倒。虽然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一直相当抢眼,但未来也有令人担忧的理由。
Vanguard在一份关于中国国企改革的研究报告[1]中便提出了这样一个令人担忧的领域:中国众多国有企业的效率欠佳,严重拖累生产力及整体经济增长。
Vanguard认为,这种市场导向的改革是必需的,而且还需要更多努力。Vanguard在研究报告指出:“关键是要放宽政府控制,让市场力量在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解决国有企业效率欠佳的问题。中国能否成功转型为生产力导向的增长模式,将最终决定其未来究竟是成为全球增长的动力还是成为下一个日本。”[2]
鼓励创新是提振生产力的最后支柱
与市场改革同步,中国应该继续鼓励创新,作为提振生产力的最后支柱。在鼓励创新和创业方面,中国已经迈出了巨大的步伐,进一步向国内消费、服务和技术转型。到2015年,中国已经提交了超过一百万件专利,远超任何一个发达国家。中国排名前五的品牌都是创新型科技企业,这与五年之前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名列前茅的品牌主要是国有银行和重工业制造企业。
行政、财政、金融、资本市场及其他要素市场的进一步改革同样可以促进创新。
发展风险资本市场,如创投资本,可以为创业者和小企业提供融资。同样,中国应该继续推动教育以储备更多人力资本,并通过税收优惠将更多资金投入到研发中去。
此外,深化市场改革会促进竞争,从而刺激更多的创新。其他方面的改革包括强化知识产权立法,并简化IPO流程。消费引领的数字变革带来的全新商业模式可以助力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在“旧”经济持续衰退时提供一些缓冲。
中国能否进入生产力提升的新阶段,将取决于中国能否推进国企改革、支持私营企业更深入地参与经济,以及鼓励创新。这三项举措将共同成为市场竞争的基石,让高效的企业更快地获得成功,并创建一个信息透明的环境以便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和资源分配决策。
中国经济不再只对自己重要
事实上,中国经济只对中国自己重要的日子早就过去了。像美国一样,中国现在是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主角之一,中国市场与全球其他市场相互联系。全球经济增长愈来愈取决于中国经济的表现。武汉一家经营不善的工厂或者广州一个萧条的购物广场,可能会令上海乃至香港甚至是华尔街的投资者都感到头痛。
中国决策者应把握当前机遇期进行改革,但行动必须迅速、果断,以免贻误时机。
*405171
注:
所有投资均涉及风险,包括可能损失本金。
投资证券市场面临的风险包括:发行人可能无法按时付款;因利率上升或发行人被认为无能力付款而导致债券价格下跌。
投资非美国公司发行的股票或债券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国家/地区风险和货币风险。
多元化投资并不能确保始终盈利或不受损失。
[1] 报告为“SOE reforms: China’s path to higher”,参见网址: http://test.vanguard.com.hk/portal/articles/research/markets-economy/chinas-path-to-higher-productivity.htm
[2] “SOE reforms: China’s path to higher”报告中第二段称:“The key will be to relax government control so as to allow market forces to play a bigger role in the economy and address the inefficiencies created by the SOEs. Whether China can successfully transition to a productivity-led growth model will ultimately shape its future as a global growth driver or the next Ja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