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中国(四):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与全球市场已是密不可分。从2000年到2015年,中国GDP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已从3.6%增长至14.9%,而美国GDP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则从30.9%下降至24.4%(见图14)。
中国在全球经济的多个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这些现实情况,决策者、经济学家和投资者担心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可能会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Vanguard集团的估算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可能对发达市场造成的溢出效应影响相对较小(见图15)。
大多数发达市场对中国的出口量占GDP的比重相对较小(平均约为2%):例如,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量占GDP比重不足1%。大多数发达经济体拥有足够广阔的国内市场空间,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再平衡和转型不断推进,那些严重依托中国市场需求的国家/地区,例如澳大利亚、巴西和南非等大宗商品出口国以及韩国和中国台湾等亚洲新兴国家/地区,可能会面临更大压力。
然而,溢出效应影响范围远非国际贸易和GDP所受到的影响,而中国有可能从很多方面影响全球经济,比如通货膨胀、汇率、国际贸易和信心等。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进口商品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可能会引发全球通货紧缩压力。计算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对发达市场的这种溢出效应影响较小——Vanguard集团估计,中国通货膨胀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就会导致美国通胀率下降约0.07个百分点(见图16)。
尽管如此,由于国际贸易联系日趋紧密,中国周边的亚洲新兴市场受到的影响可能会更明显一些。虽然发生概率微乎其微,但中国仍然可能会由于需求骤降而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挫,并造成通货紧缩压力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随着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人民币的汇率波动将对其他货币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见图17)。人民币疲软可能会造成众多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出现竞争性货币贬值,但这也可能会被视为中国经济疲软的迹象,从而引发全球性规避风险情绪、并将打压新兴市场货币和资产。
伴随经济增速放缓而来的外汇储备下降,可能会给中国带来抛售持有资产的压力。中国或在经济下行时出售其持有资产,以期在货币贬值速度过快时稳定币值。许多投资者担心,如果中国被迫迅速抛售持有的美国国债,可能会对美国国债市场造成麻烦。然而,Vanguard集团估计,中国官方持有的美国国债截至2016年10月只占整个美国国债市场的8%左右(见图18)。考虑到美国国债市场的高流动性和深度,中国仅仅通过抛售美国国债来防止货币快速贬值,是不太可能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尽管全球其他国家无法免受中国经济转型带来的影响,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幅度主要取决于中国将步入哪种发展轨迹。另外,对单一国家的影响幅度还取决于其与中国经济在不同领域的紧密关联程度。如果中国经济的增速放缓是逐步发生的,那么这对全球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将是有限的。至于中国以外的因素,例如欧洲和美国的持续复苏以及世界各国的政策与政治风险上升,将在近期对全球经济健康发展产生更重要的影响。从长远来看,如果中国能够实现成功转型并恢复经济增长,那么可能会对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受益于中国强大消费能力的国家)产生有利的溢出效应。
*550559
风险提示
所有投资均有风险,包括可能损失投资本金。以往业绩表现并不能保证未来收益。投资于非美国公司发行的股票或债券时会面临风险,包括国家/地区风险(是指政治局势动荡、财政困难或自然灾害等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公司发行的证券价值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和货币风险(指由于货币汇率的不利变化,以美元计算的外国投资价值下降的风险)。新兴市场中的公司股票会受到国家/地区的政治和经济风险以及货币波动风险的影响。在新兴市场中这类风险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