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为中国带来了怎样的挑战?
今年年初,我和家人从中国迁往美国。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在美国生活,早在1997年,我就曾来到美国攻读研究生学位,并在美国居住了6年。
以前每次回国探亲,国内的亲戚朋友都希望我能从美国为他们带些礼物。当时我还是一名学生,手头并不宽裕,因此通常会去沃尔玛这种地方选购礼物,但是几乎所有买到的礼物都是“中国制造”。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制造”的产品更比比皆是。
这样一来,想要买到“正宗”美国礼物就有些困难了。国内总有人会问我,为什么你要大老远从美国买回来一些中国制造的东西!
但是在如今美国的大卖场里,我从各种产品的原产地标签上发现,不仅有越南、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的身影,还有多米尼加共和国等拉美国家,甚至还有阿尔巴尼亚、匈牙利等新兴欧洲经济体。
所以,过去20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全球化加速发展是其中一个主要趋势。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曾经主宰着全球制造业,但是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走向繁荣,供应链已经延伸至世界各个角落。由于中国制造的成本越来越高,制造商已经转而寻找削减成本的新途径。
技术变革是过去20年间的又一发展趋势。如今,技术驱动的自助服务正在日益普及。前不久,我因公出差前往华盛顿,到达酒店后发现前台空无一人。只需要在机器上输入个人详细信息,即可拿到房间钥匙——一切都是自动化操作,无需人力辅助。
创造更多附加值
在美国,全球化与科技的发展正在合力减轻通货膨胀压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全球化与科技的发展则正在带来新的挑战。
一直以来,出口都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引擎。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净出口对中国GDP的贡献率约为8%。过去10年,该比例降至2%-3%。其中部分原因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需求呈疲软态势,而另一方面原因则是中国正逐渐失去在低端制造领域的竞争力。
过去10年,人民币升值了,劳动力成本和贷款成本也大幅增长。
随着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终结,中国面临着向价值链上游挺进的挑战,不再依靠制鞋、制衣或生产低端电子产品,而是依靠制造更为关键的产品部件。
这一点从iPhone的组装可见一斑。中国大陆虽然出口iPhone,但是其中大多数增值工作并未发生在中国大陆。相反,中国大陆会从台湾和韩国进口元件,然后进行组装——这样一来,利润空间就不够大。
但同时,市场中也看到一些积极的迹象:服装及纺织品出口所占份额下降,而高端机械设备出口增长。尽管如此,很多方面仍有有待改善。中国从低收入经济体向中等收入经济体转型的过程中,最初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但是如今,要想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必须加强创新能力,向邻国日本和韩国学习,增强自身的创造力。
选择困难
展望未来,随着美国重新磋商贸易协定,贸易保护主义仍将备受关注。但与此同时,随着制造业寻找削减成本的新途径,全球化进程仍将持续,从而在中期抑制全球通货膨胀,为各国央行实现既定目标带来不小的挑战。
而这也意味着,当我下次再去加利福尼亚新家附近购物时,可能会有数不胜数的产自全球各地的商品任我挑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