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偏差系列(三):损失厌恶偏差:为什么同等程度的亏损要比盈利显得更为突出?
较之投资盈利,为什么投资亏损对人们的影响更大?答案很简单:因为没有人喜欢亏钱。
这听起来或许不言而喻,但有证据表明,人们往往都会对亏损反映过激。金融理论着眼于风险与回报的关系:高风险投资较之低风险投资带来的回报或更高,但相应的风险也更高,而投资者则可在权衡风险与回报的综合因素之后,再基于可能的投资结果作出理性的抉择。
面对盈利:“搏”还是“不搏”?
然而,“损失厌恶偏差”表明人们的投资决定未必都是理性的,因为比起盈利带来的“喜悦”,亏损带来的“伤害”从程度上来说更甚,有研究称,这种“伤害”是“喜悦”的两倍。1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给你一个选择:是更愿意稳赚一千块?还是宁愿选择“一半一半”的概率去“搏”——要么,到手两千,要么,颗粒无收?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那稳稳到手的一千块。说到底,大家都明白“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的道理。
面对亏损:“搏”还是“不搏”?
大家可以再试想一下,当眼瞅着要亏一千块之时,是宁愿选择“一半一半”的概率去“搏”——要么,损失翻倍亏两千,要么,毫发无损不亏钱?还是选择“不搏”、情愿就亏一千?事实上,较之盈利,绝大多数人面对亏损时都会为了不亏钱而选择去搏一把,尽管这其中并不存在理性原因的支持。
下面我们来看另一个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你的投资组合整体表现强劲,但其中一支长期持有的产品出现大幅亏损,这时候你将如何抉择?虽然你知道倾注在这支产品上的投资可以作更好的配置,但是你依然选择坚守,为什么?那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抛售这支产品就不会感受到损失的切肤之痛,而且,总是存在着触底反弹的可能性。
但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投资的决定往往受感性左右——这个时候,个人感受凌驾于客观事实之上,因此就更容易作出错误的决定。尽管理论上能承担更多合情合理的投资风险,但由于亏损带来的恐惧超出了盈利所带来的喜悦,人们在现实中往往还是选择相对不那么冒进了。
正是出于对亏损的恐惧,很多潜在投资者都不敢迈出投资第一步,宁可货币因通胀而贬值、也更乐得看到自己的老本安稳地存在银行户头。这样的恐惧甚至会导致相对较有经验的投资者选择尽可能规避风险。而就整个投资生涯来看,这种非理性的保守思想可能会让投资人错失成千上万的盈利。
因此,今后大家在作投资决定之时,请先不要着急,而是要提醒自己:虽然存在亏损的可能性,长期投资者却更有可能由于自己所承担的投资风险而获得相应更高的收益。
*投资涉及风险,包括损失本金
*6765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James Montier,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