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现状错综复杂,市场影响值得关注
1950年以来,由于贸易政策的开放和科技进步(例如运输成本的降低),全球贸易总额增长了27倍以上。如今,美国和中国作为世界两大贸易强国,年贸易额约为5万亿美元,占世界商品和服务贸易总额的30%。
然而,由于一些行业失业人数的大幅增加以及贫富差距的日益悬殊,自由贸易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挑战。在美国,不断上升的贸易逆差受到了极大关注,而中国、墨西哥和加拿大作为美国的三大贸易伙伴国更是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新闻报道未能有效传达出美国错综复杂的贸易情况,从而引发了诸多误解。
随着近年来贸易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商品生产过程变得日趋全球化和复杂化。这既造成了人们对贸易数字的误读,也导致了对美国与某些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逆差的错误认识。
举例来说,美国与作为“世界装配中心”的国家(比如中国)之间的贸易逆差可能被夸大了。这是因为相关商品和服务中的大部分价值与其原材料和零部件价值相当,而原材料和零部件并不产自该贸易伙伴国。
试想一部iPhone手机需要“漂洋过海”或历经复杂的生产链之后,才能到达一位美国消费者的手中。这部手机可能来自中国,美国以每部iPhone手机179美元的价格从中国进口iPhone,因而每部手机产生了179美元的贸易逆差。然而,中国组装外国生产的零部件仅仅给每部手机的批发价增加了7美元价值。一部iPhone手机在到达美国人手中之前会经过5个国家或地区,由9家不同的公司进行生产组装,最后回到美国。其他国家或地区为手机贡献了大部分价值,但并没有体现在美国的贸易逆差中。
正如iPhone的例子一样,如果以增值为基础调整商品和服务贸易,美国的贸易平衡状况会非常不同。美国与中国和墨西哥之间的贸易逆差会下降,而与日本之间的贸易逆差则会上升(与德国的贸易逆差基本保持不变)。虽然逆差总额保持不变,但是双边贸易差额会随逆差(和顺差)金额在不同贸易伙伴国之间重新分配而改变。
从增值的角度看待贸易具有多重政策意义。首先,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美国有可能会根据贸易逆差规模来针对某些国家,但贸易逆差并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贸易不平衡状况。这对于墨西哥和加拿大来说尤其令人担忧,因为循环贸易(商品原料被输往国外,最后产成品运回本国)在这两个国家非常普遍。其次,贸易互联不仅会使保护主义措施影响外国生产商,本国生产商也会被波及。
更具保护主义的美国,经济影响截然不同
现阶段,股票、外汇和商品市场的价格似乎尚未把极端保护主义的情形考虑在内。但是值得思考一下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包括一些几率较小但更为严重的情形,比如贸易战争和极端孤立主义。
在适度保护主义且没有招致贸易伙伴报复的情形下,GDP短期内有可能会小幅增长。这似乎与“自由贸易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观念大相径庭。但是,走向封闭的经济会在短期内促进国内投资和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或许美国股票市场中乐观情绪的一个原因就是这种对制造业带来的中期提振,而制造业大约占总市值的40%。
虽然适度贸易保护主义可以在短期内起到刺激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未必有利于经济。由于没有外国竞争的压力、缺乏知识共享、再加上外国投资减少,GDP最终会缩水。
更为激进的保护主义立场则会造成滞胀,导致GDP低增长或负增长,同时通胀高企。贸易伙伴报复会导致全球对美国出口商品需求的下降,进而导致制造业乃至其他经济部门增长大幅放缓。此外,由此演变到孤立主义会催生规避风险的环境,进而造成投资者避险情绪增长。
这种对金融形势的冲击会使经济陷入衰退。从通胀角度看,高额的美国进口关税会增加公司的生产成本,而这些公司依靠的却是进口的原材料和投入(大部分为服务业和一些制造业企业),从而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胀。这会使美联储陷入政策困境,因为美联储无法同时解决维持物价稳定和保证充分就业这两大任务。我们不认为这种情形的出现是大概率事件,但我们觉得大家对它出现的可能性认识不足。
虽然这些极端情形不可能完全成为现实,但是贸易冲突有可能会愈演愈烈。尽管如此,美国经济仍有望很快复苏;目前失业率接近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而通胀率正朝着美联储2%的目标迈进。
但是,我们建议投资者不要盲目乐观,应当留意保护主义论调在全球升级的迹象。考虑到上述假设的情形,把投资分散于股票、债券以及对通胀敏感的资产显得愈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