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2021 | 中国力量,逆风飞翔
国家统计局在本周1月18日发布了2020年宏观经济数据,中国GDP总量首次突破100万亿,全年GDP增长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我们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将延续强劲复苏势头,在国内消费和服务业持续复苏以及外部环境改善的推动下,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9%,相较市场共识略为乐观。但同时,经济复苏表现会呈现出更多的不均衡,面临的挑战也会更为严峻。
中国:先爆发,先控制,先恢复
在2020年年初,全世界曾一致认为只有中国会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带来的经济冲击。而如今,中国却已成为少数几个成功遏制病毒传播的国家之一,且在2020年已回到了疫情前的趋势水平,实现V型复苏。
中国经济呈V型复苏
疫情早期阶段,消费者对出门消费有抵触情绪,政府推出的纾困措施并没有像发达市场那样更多面向家庭消费,国家政策主要刺激了生产和基础建设而非消费,因此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出现了大幅反弹,出口驱动型制造业的表现优于服务业和消费业。
2021年,我们预计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将从工业生产扩展到服务业,从投资扩展到消费。虽然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可能有所放缓,但是随着企业盈利前景的改善,制造业投资增长也会持续反弹。出口方面,虽然对疫情防护用品的需求有所下降,但介于外部需求的复苏,出口增长也会保持稳健。
在国内经济增长、经济稳健复苏和全球经济前景有所改善的背景下,宏观政策将在2021年逐步走向正常化。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科学精准地实施宏观政策,实现结构性调控。总体来说,中国在调整应对政策时将更加谨慎,2021年宏观政策应该是不松不紧,有松有紧:不进一步大面积宽松,避免宏观杠杆率的过快上涨,流向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减少;但也要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和高端制造业的支持,不过快收紧,以避免流动性和信贷危机。
在货币方面,强劲的经济基本面将在近期为人民币汇率提供良好支撑,尤其是疫苗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可能会增加全球经济复苏和美元走弱的可能性。不过,因为长期来看中美之间依然存在分歧,我们预计人民币汇率仍将双向波动,而且随着全球制造业的恢复以及中国游客出境消费(如出国旅行等)的增加,中国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可能会逐渐消失。
全球化走向与中国发展之路
疫情加速了多种趋势的发展,其中尤其包括逆全球化进程,各国都在设法推进强化国内生产或将供应链分散到其它发展中经济体。尽管重新调整供应链会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实现,但中国政府还是将战略重点更聚焦在了内需的再平衡,并将其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为潜在的“缓慢全球化”做准备。
且中国具有庞大的消费市场、非常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供应链,以及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我们预计未来一些低附加值、主要满足国外需求的外来企业可能会离开中国,但是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以及着眼于国内需求的资金还会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而中国的当务之急仍是继续市场改革,改善商业环境,持续保持对外资的吸引力。
在全球化进程放缓的背景下,我们对中国未来十年的三种潜在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
我们认为对中国的长期发展来说,三个关键性因素来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第一,外部环境如何演变;第二,中国政府是否能避免系统性的金融或者经济危机;第三,中国是不是能够成功的推进结构性改革。
政府在五中全会上宣布的两项主要目标:1)到2025年迈入高收入国家门槛(据世界银行标准衡量,即人均GDP约达1.35万美元);2)到2035年实现人均GDP翻一番(约2.05万美元)。这两大目标将有效促使中国在2035年跻身中等发达经济体之列。
我们研究认为,2025年的目标尚可实现,而2035年的目标则极具挑战。要实现后一目标,不仅全球化形势需要恢复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同时还需要实施有效的结构性改革和恰当的缓冲政策(“再全球化下的平稳再平衡”情景),只有这样,中国的人均GDP才可能在2035年翻一番。而在其它情景下,鉴于国际环境变得更加恶劣和复杂,在同时期内实现这一目标将极具挑战。根据我们的假设,中国的结构性改革必须要在缓慢全球化的情况下能够取得成功,中国才能实现经济收入在2035年之后几年内翻一番的目标。然而,如果中国未能实施结构性改革,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将更加存疑,从日本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在未来20年内实现2035年目标的可能性并不大。
随着世界各国开始展望后疫情时代的生活,中国正迈向下一个十年,这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关键节点。在过去,中等收入国家到达这个节点之后,要么繁荣兴旺,要么陷入困境。在外部环境和人口结构极为不利的情况下,通过市场改革和促进创新来提高生产力,将是决定中国能否在未来十年内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适度发达经济体的关键。
只要中国能够避免出现系统性的危机,同时能够成功推动市场化结构性的改革,我们相信中国经济是能够在中长期成功应对挑战,保持稳健增长。我们期待看到中国逆风飞翔,迎来下一个十年的腾飞!
*投资涉及风险,包括可能损失本金